貞觀大閑人

賊眉鼠眼

歷史軍事

  大唐貞觀,天下靖平,山河壯麗,獨鐘李氏。   李靖北擊突厥,太宗東征高麗,兵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八百五十八章 東征啟戰

貞觀大閑人 by 賊眉鼠眼

2018-8-21 10:24

  君臣細細咂摸這首詩,沈默半晌,殿內忽然滿堂喝彩。
  作詩這種事,不看多麽合轍押韻,意境多麽深遠,主要是應景,應眼前的景。出題讓妳吟風就吟風,讓妳頌月就頌月,如果作出的詩正好切合了出題,還在詩中表現出更深遠的意境,那麽,這首詩足堪千古留名。
  李素作的這首詩無疑是能夠千古留名的那壹類,而且是李世民出題後只走了三步便輕易作出來了,更令滿殿君臣吃驚。
  “好詩!”
  殿內壹直沈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揚聲喝彩。
  在座的皆是當世名臣名將,這年頭就算是武將也是頗有幾分文學素養的,真正壹字不識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幹凈了,就連程咬金這種粗人喝多了也能扯著嗓子嚎幾句諸如“戎車既駕,四牡業業。豈敢定居?壹月三捷。”之類的雅句。
  所以李素作出來的詩對這些武將來說,自然是能聽懂的,對詩中的深意亦訝然動容。
  至於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文臣,更是聞之欣然。
  “……請君暫上淩煙閣,若個書生萬戶侯,哈哈,好詩!不愧是少年英傑,朕當年這句誇贊非虛也。”李世民捋須仰天大笑。
  長孫無忌眼中滿是喜悅之色,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許多,似乎渾然忘卻了當初的嫌隙。
  李素的這首詩若說立意,自然不算太高遠,給千百年的後人看的話,頂多算是壹首勵誌催人奮進的詩,夾雜了壹些愛國和功利情緒,用大白話來說的話,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榮華富貴的話,趕緊抄刀出國砍人去吧,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,不信的話妳看看淩煙閣墻上掛的那些老殺才,誰不是砍人砍出來的……
  但是這首詩當著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這些當事人的面吟誦出來,意義可就不壹樣了,這分明是含金量極高的壹首馬屁詩啊,而且馬屁拍得渾然天成,絲毫沒有PS痕跡,表面看是給世人勵誌,催人奮進,再往深處壹琢磨,好吧,二十四位功臣壹個不落,全被狠狠拍了壹記,簡單幾十個字的詩,二十四位功臣無論文武,全都成了號令千軍戎馬英雄的威風形象,這壹記重拍實可謂撓到了所有人的癢處。
  殿內功臣之壹的宋國公蕭瑀已是七十多歲的老頭,這老頭為人很耿直,而且脾氣不大好,有據可查的跟李世民當面掀桌子的次數有四次以上,可謂壹言不合就掀桌,這裏的“掀桌”是字面上的掀桌,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,而且不止壹次,正因為他的脾氣,從大唐立國到如今,蕭瑀已然五起五落,這次是第六次被啟用。
  滿殿功臣誇贊李素的詩時,蕭瑀卻捋著花白的胡子哼了壹聲,道:“‘若個書生萬戶侯’此句,妥否?老夫便是書生,壹生為人幹凈清白,手上不沾半點血腥,李縣公如何說?”
  這話無疑非常的煞風景,滿殿君臣頓時陷入了沈寂。
  大家喜氣洋洋歡聚壹堂,聊天也好,作詩也好,自然是應景添趣之樂,當不當真的,大家心裏都有數,偏偏有人跳出來唱反調,不僅如此,還說自己“幹凈清白”,“不沾血腥”,這幾個字反將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人都罵進去了。
  妳自己幹凈清白不沾血腥,難道別的功臣都是老殺才嗎?雖然他們的確是,也沒有這樣當面打臉的。
  蕭瑀是前朝老臣,他的姐姐便是著名的蕭皇後,在座的文臣武將自然不便說什麽,所有人的眼睛都望著李世民,目光很幽怨,透露出同壹個意思,——把這個老匹夫列進功臣畫像,陛下妳吃多了豬油蒙了心嗎?
  李世民的臉色也有些不悅了,不得不說,蕭瑀這老頭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在朝堂五上五下,在做人失敗這壹點上,他無疑幹得很成功,壹句話能惹火滿殿君臣的實力,就連曾經最作死的魏征都自愧不如。
  殿內氣氛沈悶且尷尬時,房玄齡這只油滑的老狐貍出來打圓場了,仰天哈哈兩聲,房玄齡似玩笑似認真地道:“時文公莫說笑了,子正賢侄的詩作字字珠璣,並無虛言,時文公莫忘了,公在貞觀元年為相時,奉旨查糾梁州官倉貪墨案,蕭公當時壹聲令下,連斬貪官十八人,其手段酷烈果決,令當地百姓拍手稱快,回京赴任時上萬百姓自發相送三十裏之外,至今梁州民間仍有百姓奉蕭公為青天……”
  不愧是圓滑的老油條,房玄齡這番話明著反駁,暗裏卻不大不小捧了蕭瑀壹下,無論旁人還是蕭瑀都頷首不已。
  蕭瑀臉色漸緩,捋須終於微笑了,道:“為國除奸,人臣之責也,若說老夫未沾血腥,倒是老夫妄語了,呵呵……”
  氣氛終於緩和下來,滿殿君臣恢復了談笑風生,李素卻悄悄朝天翻了壹記白眼。
  真是受不了這種虛偽的氣氛啊……這破酒宴什麽時候結束?趕緊回家躺著才最舒坦。
  李世民掃了功臣們壹眼,然後瞥向李素,饒有深意地笑道:“此詩第二句‘收取卑沙遼城州’,子正可是意有所指?”
  殿內再次寂靜,所有功臣的動作和笑容全都凝固了,紛紛扭頭望向李世民和李素。
  很顯然,李世民這句話才是真正的“意有所指”,這句話,將拉開壹個新的序幕,開啟壹段新的征程。
  李素急忙挺直了腰,恭謹地道:“卑沙城,遼城州皆在遼東,是為大唐國土,自隋末征高句麗兵敗以後,此二城皆為高句麗所竊取梟居,臣以為,我大唐將士自陛下以下,當有男兒血性,普天之下,皆為陛下之土,竟被宵小竊居數十年,怎可無動於衷?是以,臣大膽將二城作於詩中,請在座各位功臣叔伯們再接再厲,為大唐和陛下再立新功,如此,不枉‘淩煙閣功臣’之名,居奇功而耀千古,為百世後人憑之仰之。”
  李世民哈哈大笑:“好!子正說得好!”
  隨即笑容忽然壹斂,目光中散發出久抑的銳利鋒芒,緩緩掃視眾功臣壹圈,語氣變得冷森幽寒。
  “諸公,子正只是二十多歲的弱冠少年,尚知為大唐再立新功,諸公若只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,顏面何存耶?高句麗宵小不臣久矣,隋末之時便殺我邊民無數,萬千關中將士在疆場上被高句麗屠戮殺害,三十余年前的關中十室九空,皆因斯戰,至今每逢年節,長安八水之畔仍有老邁婦人啼哭嚎啕,為戰死的親人招魂傷心,朕既為天下共主,此仇……怎可不報!”
  轟!
  所有武將全部站了起來,抱拳凜然大喝道:“願助陛下剿平高句麗!不報此仇,絕不還朝!”
  “絕不還朝!”
  “戰!”
  喜氣洋洋的殿堂上氣氛徒然轉變,每個人皆是面色猙獰,殺氣騰騰,壹股激昂的戰意沖天而起。
  殿外壹株枯黃蕭瑟的柳樹上,兩只鳥雀驚飛振翅而去。
  李素心中壹凜。
  實在是佩服啊,皇帝這種職業真是耗腦子的職業,任何東西任何話題從他們嘴裏打個轉出來,馬上就能為自己的目的服務,包括李素剛作的這首詩,為了應景將它改成了“卑沙”和“遼城州”,誰知馬上就被李世民用上了,而且幾句話將壹眾功臣煽動得敢上九天攬月,敢下五洋捉鱉。
  東征高句麗這個在朝堂上眾所周知卻隱而未發的話題,今日李世民利用壹首詩成功地點爆了。
  東征!
  朕是大唐天可汗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高句麗亦不例外,不服就鏟平它!
  ……
  貞觀十五年十月初五。
  尚書省頒布皇帝陛下聖旨,征討高句麗之戰正式啟動。
  “……高麗莫離支蓋蘇文,弒逆其主,酷害其臣,竊據邊隅,肆其蜂蠆。朕以君臣之義,情何可忍。若不誅翦遐穢,無以澂肅中華。今欲巡幸幽薊,問罪遼碣,行止之宜,務存節儉,所過營頓,無勞精飾……”
  “……隋室淪亡,其源可睹,良繇智略乖於遠圖,兵士疲於屢戰,政令失度,上下離心,德澤不加於匹夫,刻薄彌窮於萬姓……朕緬懷前載,撫躬內省:昔受鉞專征,提戈撥亂,師有經年之舉,食無盈月之儲至於賞罰之信,尚非自決,然猶所向風靡。前無橫陣,蕩氛霧於五嶽,翦虎狼於九野,定海內,拯蒼生。”
  壹篇《親征高句麗詔》,洋洋灑灑千言,落筆處鋒芒畢露,隋朝是如何的殘暴不仁,高句麗是如何的桀驁不臣,朕是如何的有情有義雲雲。官面文章作得花團錦簇,頗具煽動性。
  壹場大戰突然來臨,似乎毫無預兆,偏偏早有鋪墊。
  聖旨下達的當日,長安城內外皆驚,只不過許多人震驚過後,很快恢復了平靜。
  是啊,東征的話題其實早就有風聲了,近兩年長安城無論朝臣府邸還是街市酒肆,都因為東征之戰傳得沸沸揚揚,禦駕親征高句麗已經不算秘密了,戶部錢糧早早做好了準備,前往真臘國和林邑國購糧的使團早已回京復命,大批的糧草正在運往長安的路上,兵部壹眾參軍和主事們整天圍著地圖轉悠,討論兵出何地,攻伐何城,壹篇篇戰策如雪片般飛進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……
  征討高句麗的聖旨突然嗎?
  或許民間有些驚訝,但朝堂上的官員們早就不覺得突然了,不論對戰事抱樂觀還是悲觀態度的朝臣,都很清楚這壹戰不可能避免,李世民的決定不會因任何人動搖,於是所有人都在心裏默默等待這壹天的到來。
  這壹天果然到來了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