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流寇

傲骨鐵心

歷史軍事

明崇禎十六年,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。
上岡此地東臨黃海,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。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百壹十九章 倭國借兵

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

2022-4-15 22:02

  淮軍現在很缺錢,相當缺錢。
  為了解決缺錢這個迫在眉睫的大事,陸四年都沒過安穩。
  除夕是在濟寧過的,呆了兩天就南下徐州。途中還不斷停留視察當地的屯田及民生恢復事項。
  正月初十,壹路走走看看了幾天的陸四抵達徐州。
  進城之後,便同準備前往濟南出任山東節度使的侄子廣遠吃了頓飯。
  這頓飯吃的很長,足足吃了兩個多時辰。
  就叔侄倆在,沒有旁人,因此沒有人知道陸四到底同侄子說了些什麽。
  第二天,廣遠就帶人出發前往濟南,陸四沒有去送,而是去往單縣視察當地的民生恢復工作。
  徐州位於山東和淮揚的中間,承北啟南,是山東戰區的後盾,淮揚的前哨,因此徐州的穩定對於抗清大業至關重要。
  壹個地方的穩定,只看壹個指標。
  那就是老百姓有沒有田種,有沒有糧食收成。
  有了吃的,地方就會穩定。穩定了,才能提供淮軍抗清所需的人力和物力。
  那麽多百姓追隨李自成、張獻忠他們造明朝的反,就是因為沒有吃的。
  徐州的人口統計數據早在去年十二月就已經被統計出來,情況比山東要好,各州縣包括山東南逃的難民竟有140余萬人,比山東全省人口的壹半還多壹些。
  算上淮安的560萬人口,揚州的658萬人口,如此淮軍實際控制區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。(淮揚人口數據采納萬歷三十壹年二府地方誌數據,有所出入,但不會太大。)
  1500萬人,放在陸四前世的江蘇壹省,不過是總人口的六七分之壹,擱現在,卻也是實力雄厚了。
  滿清治下的山西、北直、遼東、陜西及河南部分地區加起來,恐怕人口也沒有這麽多。
  不過比起南都的弘光政權又差得遠了,畢竟單是江南壹地就有兩千余萬人口。
  人口實力雄厚,給了陸四繼續打下去的底氣。
  但前提是必須將治下人口有效轉換為生產力,有了生產力才能進壹步轉換為錢糧物資。
  山東戰區的設立實際就是給淮安、揚州、徐州三州之地提供壹個安全的保障。
  有山東戰區數萬淮軍將士於北線死頂清軍,三州才可以安心發展民生及經濟。
  將農民動員起來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是組織。
  在單縣,陸四對隨行的官員強調壹定要將農民組織起來,稱只有農民得到了組織,淮軍才能有堅強的後盾。
  給濟南府尹武愫的命令只有壹個,就是徐州必須學淮揚地區,打破地方原有宗族制,讓“皇權”下鄉到村,整合實際控制區內所有的人力和物資,做到只要壹道命令,徐州所轄各州縣的人力、物力就能快速動員。
  “我們的武器並不比清軍強,我們的兵馬也不比清軍多,我們的地盤也不比清軍大,但是只要我們的動員力度比他們強,動員百姓的速度比他們快,我們就能贏!”
  “不要怕百姓們不願意支持我們,只要我們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我們能帶給他們的好處更多,那便不存在不肯支持!這個好處要能看得見,摸得到!”
  什麽是看得見,摸得到的好處?
  土地和薄賦。
  徐州境內由於阿巴泰清軍入寇及劉澤清同董學禮的拉踞,人口損失很大,不過人口的損失必然導致土地的“多余”。
  陸廣遠出任淮揚徐三州節度使後,便開始組織對徐州境內土地的重新丈量和分配,期間以通匪罪名打擊了壹些地方豪強,使得絕大多數徐州百姓都能分到自己的土地。
  其後武愫進壹步完善,至陸四回徐州前,所轄各州縣的耕種都較去年得到了極大恢復。
  另外,有三千余名淮軍傷員從山東撤下轉入徐州,充任各縣、鄉、村的公所衙門人員,使得淮軍對地方的掌控得到加強。
  薄賦大意同淮揚地區實行的稅收政策壹樣,就是通過在鄉村設立公所制度,將原先地主士紳、衙役代收這壹環節去除,從而使農民得到相對的實惠。
  “各縣境內所有土地都要重新造冊換契,對於個別耕地緊張的地方,原先的地契超過百畝的都要重新丈量審核,對於那些支持我們的地主,我們可以給其壹定的贖金將多出來的土地贖回,分給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耕種,從前附庸在土地上的人身租佃關系也壹律解除,對於不肯支持我們的人,就將他們從肉體上予以消滅。”
  “不要怕殺人,如果殺壹些人可以讓我們獲得百姓的支持,那便要殺,狠狠的殺!”
  亂世用重典,確保徐州穩定,陸四自然要放權。
  提供壹個穩定的環境讓百姓種地只是解決辦法的壹種,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副業,將因為戰亂而倒退的商業發展起來。
  陸四鼓勵官員們去恢復停擺的廟會、市集、對小商小販采取免稅政策,從而能讓徐州的民間商業再次起來。
  同時弄了壹個計劃表,就是分別於徐州靠近運河,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立淮軍的後勤工廠。
  如被服廠,鞋帽廠等等,這樣可以通過淮軍對軍需的采購帶動當地百姓就業,還可以刺激當地種植淮軍需要的棉花等軍需物資。
  此外還有兵工項目,如鐵廠等。
  陸四又令淮安府、揚州府將境內南逃的山東及徐州難民勸返,他估計這兩部分難民人數不少,畢竟北方壹有動亂,百姓第壹想法就是往南邊逃。
  大體思路有“計劃經濟”的影子,陸四也不管徐州府尹武愫能夠理解多少,先做起來。
  正規手段之余,歪門邪道陸四也要使用,是謂奇正相輔。
  比如淮安那邊的以糧換官。
  即借鑒明朝“捐栗納監”的辦法,允許百姓通過捐糧獲得府縣鄉地方政權的職位;如果不想當“官”,則根據出借糧食多少額定多少利息,是謂“借糧條”。
  引進淮揚商人前來徐州恢復商業流轉也是十分必要的,淮安那邊鄭標已經開始對運河的疏通,以確保揚州段運河至山東濟寧的全線暢通。
  同明朝壹樣,淮軍對運河同樣依賴,如果運河能夠全線暢通,等若人體內的血管,將淮軍治下的1500萬人口緊密串連起來,如此商業自然會得到恢復。
  在從徐州府尹武愫手中“刀下留人”後,陸四便尋思應該去見壹見他的“對象”常寧了,海州那邊卻傳來消息,說有倭人雜賀黨大名至海州聲稱可借兵助中國驅逐韃虜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